如果說管理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外在驅動力和“方向盤”,那么充分而又完善的服務,則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原動力和“潤滑劑”,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永恒主題和生命力所在。然而,究竟什么樣的服務模式,才有可能讓所有的社會成員能在社區里找到公平、幸福和歸屬感?為破解這一問題,卓資縣在幾年的實踐探索中給出的答案是圍繞“服務”做文章,強化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

黨建引領社團社團服務群眾
卓資縣北街社區轄區內,居住的大都是老住戶,轄區人口中,55%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且獨居老人多、空巢老人多、進城養老的老人多。如何做好服務老人這篇大文章,成為該社區最大的一個課題。
北街社區黨支部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在黨支部的牽頭下,響亮的提出“黨建引領社團、社團服務群眾”的工作思路,號召黨員積極參與,指導社團服務居民,突出“為老服務”的理念,把社區打造為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親情關懷、余熱奉獻為一體的“慈孝”社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社區采訪時,筆者在社區的計生診療服務室和日間照料中心看到,五六個老人正享受著來自醫療服務社團社工的免費服務。在其他活動室,到處都有社工的身影,來自社區的居民緊緊圍住社工,有的排練節目、自娛自樂;有的剪紙做手工、亮各自的絕活;有的正在揮毫潑墨、陶冶情操。
正在排練文藝節目的林秀英說,“我以前在我們村是一個文藝活躍者,后來搬到這個小區后,沒有熟人,每天一個人待在家不想出門,也不愿和人交流,心情悶悶不樂,后來心靈關愛社團的社工楊海清經常到我家聊天,告訴我社區里有文藝社團,讓我每天來這里活動,現在我的心情也變好了,還成了文藝社團的一名骨干成員。”
如今在該社區,像楊海清一樣的社工有243名,他們本著愛老、為老、便老、利老的服務目標,先后組建成立了軍營服務社團、醫患服務社團、家政服務社團等8個社團。
社區黨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依托眾多專業化的社會組織,鼓勵他們為更多的普通家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那么如何讓社會組織融入到社區服務中來,有效解決服務的持續、有效和市場化問題,最關鍵的是機制問題。
卓資縣北街社區黨支部引領社團服務群眾時采取3項機制。即政府購買、勞動補償、獎懲并舉。政府購買就是把自治區社區專項經費、縣、鎮政府專項經費、部門業務經費和愛心捐助整合在一起組成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用于購買社團服務,依托社團為居民服務;勞動補償是各社團以“志愿、奉獻、回報社會”為宗旨,社團人員的服務付出以其他社團的勞動給與補償;獎懲并舉是通過服務承諾、群眾評議、評選活動激勵、向單位反饋并與年終考核掛鉤。
有了好的機制,如何組建社會組織才能有效的服務群眾。
北街社區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優勢,采取4種社團組建方式。一是和駐區的8個單位組成聯合黨委,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來討論解決,聯合黨委成員單位主動認領責任,服務群眾;二是利用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平臺,結合在職黨員各自專長和職業特點,發揮在職黨員“八小時外社會服務”的作用,讓他們在社區民事調解、便民服務、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體現;三是黨支部牽頭組織孵化。黨支部依托社區的場所、資金和各類服務,培育孵化社團成立、成長,發展成正規社會組織,反哺社會,壯大自己的同時惠及百姓;四是發揮群團組織聯建的作用,通過群團組織壯大社團。
目前,15名軍營服務社團社工與轄區內35名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多病老人、高齡老人結成對子,每周定期到老人家走訪一次,為老人購買生活用品、藥品,提供感情交流,讓老人享受到親情的溫暖;家政服務社團的社工為轄區內23名空巢高齡老人、行動不便老人、多病老人每周上門服務2次,進行衣被洗滌,家政衛生打掃等全方位服務;醫患服務社團組織社工每月5日在社區內開展小型義診,宣傳常用藥物使用方法和普通病知識,為轄區內4名患慢性病和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每周上門檢查3次,2名社工與3名重病的老人結對,每天上門看望1次;心靈關愛社團定期上門走訪那些因孤獨導致心里壓力的老人,組織他們開展聯誼活動,釋放其心里和情感壓力。法律援助社團每周三定期為轄區居民提供法制宣傳和法律咨詢服務,解答法律問題,依法維護居民合法權益,調解各類民間糾紛、民事糾紛、經濟糾紛28起;文化藝術社團每天組織老年人開展舞蹈、器樂、書畫、剪紙等文藝活動,定期開展各種交流和比賽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身魅力的舞臺,讓老年人走出孤獨,在活動中找到快樂,在快樂中獲得健康。校園公益社團6名社工輪流為轄區內貧困家庭子女、留守兒童開展義務學習輔導、心里疏導關愛;扶貧幫困社團,對轄區內12戶貧困戶、殘疾戶、重災戶進行及時和長期幫扶救助,對4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
趙保平由于肢體殘疾,石秀萍就經常到他家中,幫著做點家務。石秀萍所做的一切,趙保平不用支付報酬,只需要在這個小本子上的被服務人一欄里,簽上自己的名字。這個小本子是石秀萍的時間銀行存折,半年多下來,石秀萍戶頭上的服務時間已經超過了100個小時。
據社區負責人告訴筆者,社區今年嘗試建立了“慈孝時間銀行”,目前已開展了家庭照顧互換、不同勞動互換、勞動時間儲蓄3類活動,用這種互幫互助的形式,讓志愿者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讓自己得到回報,從而調動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
筆者了解到,“慈孝時間銀行”自今年開展以來,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0多人來“銀行”儲蓄了時間,被幫扶的老人100余人,大大小小的幫扶活動也在陸續開展,只要參與到活動中,每個持有“儲蓄時間銀行”存折的人都會被記錄上服務時間。
在該社區的走廊里,有兩道“慈”、“孝”文化長廊,精選我國傳統慈孝文化的經典故事,引入諸子百家中對孝的經典論述,讓來社區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古人孝之真、孝之切,感受到為人父母、為人長輩的愛之博大、情之綿長。這兩個慈孝走廊,現已成為中小學生“孝”文化課堂教育的主陣地,社區居民來活動的同時也受著慈孝文化的感染,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使慈孝文化滋潤卓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