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怪,房子順著山上蓋,擺起麻將把客待;重慶怪,坐車沒有走路快,天熱火鍋不愁賣。今兒個又有一大怪,“難吃”大家都來買。
現如今在全國開了上千家分店,被稱為“重慶一大怪”的朱燦,誰能想到他的成功竟是從一個罵名開始的。
2000年6月15日,重慶市萬州區位于白巖路的一家名叫“好美味”的小飯館里,三三兩兩的食客正在吃飯,老板一人在廚房里忙活著。突然傳來一聲怒喝:“你這是什么‘好美味’啊,明明就是‘怪難吃’……”原來,由于做菜的時候不小心,廚師兼老板的朱燦不小心把鹽和味精搞混了。霎時間,顧客的謾罵聲充斥著這家面積不足三平米只有三張餐桌的小飯館。朱燦知道是自己粗心惹的禍,連忙上前陪笑臉,說好話,可不管朱燦好說歹說,顧客仍是不依不饒。小飯館外面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第二天一早,朱燦和妻子像往常一樣來到小餐館準備營業,然而眼前的景象把他驚呆了,原本不大的門臉兒被人噴了三個醒目的大字――怪難吃。頭一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朱燦此時再也按捺不住,二話不說,沖進廚房拿起菜刀就要去找人拼命,立刻被妻子攔住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朱燦的“好美味”小飯館就真的摘牌改了名――怪難吃。

巴蜀東部重慶萬州,古稱羊渠。素有川東門戶之稱,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重慶小吃頗多,蜜餅麻圓熨斗糕、火鍋抄手麻辣燙、酸辣粉、毛血旺、炸串燒烤等等不一而足。唐代白居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杜甫“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陸游“東來坐閱七寒暑,未嘗舉箸忘吾蜀”等詩句都是對重慶小吃的生動描繪。
我們的主人公朱燦,1971年出生在重慶萬州雙溪鎮一個叫青草背的小地方,家中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小時候生活的艱辛讓朱燦一直懷揣著跳出龍門的夢想。1991年,朱燦考上了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后分配到老家的一家國營化工廠做接線員。再往后,戀愛、結婚,過上了平淡幸福的日子。不想,1998年夫妻雙雙下崗。失業后的朱燦先后干過推銷員、賣過家具、倒過BP機,然而都沒能做長久。這樣的日子持續到1999年年底,困頓迷茫之際的朱燦想起孩提時代最喜歡吃的香酥雞柳,他拿出夫妻倆下崗的補償金和父母資助給他們的退休金,在重慶萬州白巖路開了家小吃店,并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好美味。當然嘍,我們都知道了,后來這家小吃店的名字改成了“怪難吃”。
自打朱燦的小飯館換了這“怪難吃”的招牌后,生意卻是一天比一天好。不僅顧客紛至沓來、好評如潮,還有很多人想要向他學習廚藝。日漸紅火的小吃鋪讓朱燦堅定了在餐飲行業走下去的信心。人家不是往自己門上噴上“怪難吃”嗎,咱就非要讓這“怪難吃”成為最好吃的小吃。他跑到各地著名的小吃街,吸收好的經驗,創新研制出香酥功夫丸、咖喱脆牛排、黃金脆雞排、宮廷龍鳳卷、干脆雞菌片等數百種食品。


一天深夜,居民區其他住戶的燈都滅了,只有一盞燈還在亮著,那是朱燦和他的廚師們在研究秘制香料。從廣州買回的幾百斤香料,一開袋香味兒就撲鼻而來,再加上煎炒烹炸,不到一個小時,香氣就從地下室迅速彌漫到了整個樓道。就在朱燦他們饒有興致的時候,派出所公安干警也順著味找上了門。在向警察解釋了事情原委之后,警察將他們的“秘制香料”拿去有關部門化驗,化驗結果表明這些“秘制料”不僅對人體無害,而且還對改善心腦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有幫助。
2004年,“怪難吃”獲得第五屆中國美食節“中國名點”稱號;2005年第六屆中國美食節,“怪難吃”又榮獲“中國名菜”獎;2006年第七屆中國美食節,“怪難吃”再獲“中國名點”以及“中華名小吃”稱號。朱燦并沒有因此滿足,這菜研究得差不多了,咱得讓這飯好吃起來。為了讓自己小吃的品種豐富起來,朱燦又迷上了飯團,他曾多次遠赴臺灣拜師取經,還請五星級酒店的高級廚師做技術顧問,研究符合大陸人口味的飯團。就是憑借著對小吃的執著追求,朱燦的奶油玉米、黑椒牛柳、深海魷魚等飯團相繼問世,讓他的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古詩有云:“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弊怨判〕赃@一行就和走街串巷、沿街叫賣、擺攤設點等詞匯聯系在一起。一般的小攤雖然投資小、流動性強,但衛生條件差,對環境也有影響。開小吃鋪起家的朱燦靈機一動,制作出了一個衛生、美觀又能移動的縮微店鋪――流動卡通屋。好吃的小吃、好吃的飯團、衛生美觀又方便流動的縮微店鋪,讓朱燦成為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山東衛視、廣東衛視等諸多媒體競相報道的對象。朱燦先后被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全國飯店業優秀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