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日壇中學貴陽分校學生走進校園 (資料圖片)
“我感覺特別幸運,孩子不僅能在家門口讀書,而且上的還是北京的名校。”市民李加麗的孩子榮碧用在2015年9月成為日壇中學的首批學生,現在已經是一名初三學生了。
正是貴陽北京兩地的合作辦學,讓像李加麗一家這樣的普通家庭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普通學生娃家門口上“北京名校”
“娃娃讀書一直是我最操心的問題。”李加麗說,她家之前住在安井村,2010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農村,因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這里教育資源一直相對貧乏,更別提上優質學校。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周邊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距離較遠、硬件軟件設施更好的學校讀書。可這樣一來,孩子每天來回就得走上一個多小時的路程。
2011年底,李加麗一家拆遷至漁安新城后,周邊也沒有離家近且教學質量好的公立學校供孩子讀書。2015年,榮碧用小學畢業,由于不太滿意片區內的學校,孩子上哪所中學成為全家的難題。“想讓孩子上私立學校,可學費一年要兩萬多元,我們承受不起。如果上片區學校,不僅遠,而且學校也比較陳舊。”
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李加麗得知在距離她家只有五分鐘路程的地方有一所北京日壇中學即將招生,便帶著孩子前去咨詢。
6層高的教學樓,以紅、黃為主色調,整潔美觀……李加麗回憶說,當時孩子一進學校門,就高興得不得了,學校除先進教學用房外,專業音樂教室、實驗用房、電教用房、圖書閱覽用房、室內羽毛球館和其他附屬用房一應俱全。在了解到學校首批師資團隊,由來自實驗二中、貴陽十中、貴陽七中、貴陽十七中、貴陽十九中等學校的以及面向全省引進的共計15名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組成后,李加麗就立即報名了。“學校是屬于公立學校,而且師資力量也雄厚,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如今,孩子已經上了初三,在日壇中學學習的兩年多時間里,榮碧用不僅參加了學校社團活動,在學校老師的引導下還參與了科技興趣培養小組,學習并實踐了3D技術學習使用研究等。“娃娃變化比較大,對新鮮事物也特別感興趣,最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中特別快樂。”
今年9月,北京市日壇中學貴陽分校招收了漁安村、安井村等片區266名初中一年級新生。通過近兩年的發展,日壇中學現有在崗教學人員36人,13個教學班,現有學生670余人。
引進北京教育資源 貴陽教育有了新動力
2014年,貴陽市明確提出“教育立市”戰略。當年10月,貴陽市與北京市朝陽區簽署了兩地教育“6 4”合作協議書,引進了朝陽區6所基礎教育學校、4所非基礎教育學校到貴陽市合作辦學,涉及學前、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社區教育。
隨后,貴陽市又與北京市西城區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引進北京西城區的兩所學校到貴陽合作辦學。北京市黃城根小學、北京日壇中學、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等北京市各區各級各類學校通過舉辦分校、聯盟校、基地校和拉手共建等方式,與貴陽市開展合作辦學。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學校都傳承了北京總校的特色,不僅在課程設計、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與總校一脈相承,連裝修風格都與總校大概一致。除了設有傳統的音樂、美術、舞蹈教室,還分別設置了獨具特色的烹飪教室、錄播教室、木匠教室等。部分學校還設有標準300米環形跑道的5人制足球場和室內體育館,每間教室甚至都安置了兩個空調,或是安裝了暖氣設備。
如今,貴陽市正深入實施“教育立市”戰略,截至目前,來自北京的36所優質學校與貴陽學校合作辦學,新增優質教育學位近2萬個,優質教育資源占比明顯提高。北京市西城區、朝陽區等地優質教育資源的注入,不僅縮短了貴陽市和國內教育發達地區的差距,更為貴陽教育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機遇和新動力。
■徐偉 王毅力 孟莉 謝孟航